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单霁翔:20世纪建筑遗产承载着鲜活的故事

徐翌晟 新演艺 2023-12-29


建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不同时代的建筑上,

寄托着人们的乡愁,

延续着城市的文脉。


上海夜景 ©孙中钦


建筑可阅读,读的是故事,也是时间。

上海的外滩建筑群、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国际饭店、曹杨新村、上海展览中心、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台、金茂大厦等优秀建筑都是上海城市变迁与发展的生动记录。



研讨会现场 ©王凯


2016年至今,在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的学术指导下,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向社会公布了八批共计798个遗产项目。

在昨天上海世博滨江大厦进行的“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活化利用暨上海现当代优秀建筑传承创新研讨会”上,诸多院士和建筑师到场,就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活化利用进行了深入的发言探讨。



近年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穿着布鞋”走遍故宫,又“穿着布鞋”奔走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路上。



在接受新民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单霁翔说:“20世纪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高速发展的一个时代,它慷慨留下的这些建筑遗存是过去几千年存量的总和还要多。认真阅读优秀的中国20世纪建筑,思考它们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工程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成为当代和未来世代理性思考的智慧源泉。”


中共一大会址 ©孙中钦



QA&


研究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对当下和未来有什么意义?


单霁翔: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进程,不断更新的建筑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一个城市历史的叠加越丰富,人们越能够感受到城市景观和丰富的内涵。

20世纪给了我们丰富的建筑遗存,哪些建筑应该被保护,哪些应该得到重点保护,应该看是否能够融入未来的生活,这项工作需要智慧。


外滩夜景 ©孙中钦


这方面,上海给了我很大触动。

黄浦江两岸不同的景致有着不同的城市气息,实现了保护老城、建设新城,两者交相辉映。

上海从上世纪开始公布优秀历史建筑,是历史建筑保护的先驱,今天,外滩历史建筑的功能在转换,过去的银行成了博物馆、美术馆。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方面上海也是先驱,杨浦自来水厂至今还在运行,整体成为一个文旅项目。江南造船厂原计划保护13栋建筑,经过呼吁“整体保护江南造船厂的历史进程”,上海市专门派员到国家文物局沟通,做出了保护70%老建筑的决定。


杨树浦水厂段 ©杨建正



20世纪建筑遗产和历史建筑在当下的活化运用有哪些区别?


单霁翔:历史建筑往往采取砖石结构、木结构,相对而言性质比较稳定;20世纪建筑最初的钢筋混凝土不太稳定,生产工艺也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钢铁新型材料会有腐蚀锈蚀,表面脱落。

20世纪建筑在用途上更广泛,跨度大承重强,所以对于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并不简单,在保护景观外部特点和核心历史元素的同时,要适应人们现实生活、发展的需要,进行合理运用。


圆明园路街景 ©王凯



工业遗存除了创意园区之外,还有什么在当下的活化途径?


单霁翔:工业建筑遗产活化的成功案例以创意空间、设计园地为多,这要根据每个城市市民需求、地区发展前景进行规划思考。

但无论活化成什么设施,如果远离人们的生活,那20世纪建筑遗产就没有生命力。要拥抱人们的生活,拥抱年轻人的需求,拥抱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拥抱未来,20世纪建筑遗产才能够得到更合理的长久保护和应用。


船厂1862 ©刘歆



您近年来在文化类的综艺上非常活跃,您的初衷是什么?


单霁翔:我做报告讲的都是自己的工作体会、自己的故事。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要得到公众的认同,这是每个人应有的职责。我通过节目和人们沟通,让大家爱上文化遗产、走进文化遗产,甚至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中来。


单霁翔 ©王凯


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充满了故事,而20世纪建筑遗产更是承载着鲜活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成为历史,历史变为文化,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徐翌晟

编辑:小开

图片:见图注

©新民晚报文化部



近期推荐


▶ “含沪量”极高!音乐剧《爱情神话》将咖啡馆、小菜场都搬上舞台

▶ “俄罗斯第一女高音”申城首秀:每个转音都含情,每个转身都有戏

▶ “国庆档”票房破百万!这一回是咱们国粹京剧→

▶ 长假去哪City walk?申城美术馆博物馆正“火”力全开!

▶ 月光里、草坪上,看完“哈姆雷特”,再做场“仲夏夜之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