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敬一丹丨清明:踏青寻春 慎终追远

敬一丹 2022-09-23

朗诵:敬一丹 丨 撰文:宋英杰 丨 配乐:巫娜 - 心法青山

2020年4月4日15时38分,迎来“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

作者/宋英杰

出自《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什么是清明?
“万物齐乎巽(xùn),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巽,特指东南风,也泛指风。
在古人眼中,是盛行风的转变,是和暖、温润的风,造就了万物春生,一切因风而齐。《淮南子》中更是将清明称为“清明风”,将风视为清明节气的第一特征。
阳春时节,温暖而强劲的春风,是暖湿气流的“急行军”。人们赞颂春风,实际上赞颂的是暖湿气流的暖和湿,第一是暖,春风送暖;第二是湿,春风化雨。
但中国地域辽阔,还有很多春风“鞭长莫及”的地方,正如古诗所云“春风不度玉门关”。

阳春时节的天气,之所以被说成是“最美人间四月天”,可能至少有三个理由:

第一,最佳的体感舒适度。天气宜人,既不冷、也不热。
第二,最佳的能见度。清明的本义就是清clear、明bright,天气既清新又明媚。

第三,最佳的物象。所以古人说“春梦暗随三月景”。想及唯美的情境,就会下意识地“脑补”阳春三月的物象。

以人的视角,四月天最美;但以天的视角,却是做四月天最难!

按照农历,就像民谣说的那样:做天难做三月天,稻要温和麦要寒。种田郎君要春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在春天,人们对于天气好坏的判定标准出现明显分化。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段对于冷暖、晴雨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往往是:你之所盼,恰是他之所怨。

阳春虽好,但清明时节天气变化节奏过快,阴晴不定,时风时雨。

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寒食帖》的天气背景,都是清明时节。王羲之写的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响晴天,苏轼写的是苦雨如秋、小屋如舟的连雨天。
但清明毕竟是“气长物盛”的时节,所以有风,也被视为“习习祥风”;有雨,也被视为“祁祁甘雨”。人们对于清明时节的天气,心怀感恩与包容。

清明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插柳、踏青、放风筝,其实都是人们与阳春物候的快乐互动。从前清明风行插柳。所以清明,也有“柳户清明”之说。

大家是以插柳这一天的天气,以及树叶是焦是青的颜色差异来占卜后续的天气。

所谓插柳,既有屋檐插柳,也有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以柳为笛。

阳春时节,有各种关于花草枝叶的行为艺术。

阳春三月的别称“雩(yú)风”,出自《论语》: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咏而归。”
说的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装,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一同在沂水中洗浴,然后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体现的是孔子所认同的一种生活情趣。

清明节,融汇了古代的上巳(sì)节和寒食节,于是景色清明的清明,也成为踏青寻春的清明,更成为慎终追远的清明。这是中国节日体系中最大的一宗“兼并重组”。

   各位朋友,我在喜马拉雅开播音频专辑了

欢迎您订阅《听见·敬一丹》专辑

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_^

往期精选

● 敬一丹 | 诗意四季:春风花草香

● 敬一丹·诗意四季丨品读春分

● 中传76播的声音,向着武汉

● 母校校友,以这样的方式战 “疫”

● 今夜,听武汉老同学的声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