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年了,阿里很好

艾川 冰川思享号 2024年08月31日 12:01

无论是在科技竞争中突破“卡脖子”,还是推动AI等前沿技术变革,平台经济都是关键力量。


撰文丨艾川
还有10天(20249月10日),就是阿里巴巴集团创立25周年的日子。

8月30日下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宣布阿里巴巴如期完成自2021年4月开始的三年整改。


阿里低调回应称: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创新,坚持合规经营,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轻舟已过万重山。




01


这三年,阿里经历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按照市监总局的说法:


阿里巴巴严格规范自身经营行为,认真落实平台主体责任,健全企业合规管理制度,提升平台内商家和消费者服务水平,合规整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三年整改,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是一种莫大的压力。三年来,阿里用不声不响的埋头发展,赢得了监管方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对监管要求的被动整改。三年来,从心态到行动,阿里都有很多变化,将整改内化为自改革,积极主动地拥抱变化与变革。


▲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园区(图/网络)


最初,整改固然是源于外部压力,但阿里将之视作改革的契机,寓整改于自身改革焕新的整体节奏中。


这三年来,尤其是过去一年多,变革成为了阿里的主旋律。


2023年3月,阿里宣布新的组织和治理结构,推动各项业务更加敏捷地响应市场变化。9月10日,阿里新管理层成型:蔡崇信成为集团董事会主席,吴泳铭出任集团首席执行官,并确立“用户为先、AI驱动”为集团两大战略重心,重塑业务战略优先级;12月20日,吴泳铭兼任淘天集团CEO后,开展大刀阔斧的组织调整,进一步完成了管理团队年轻化。


2024年4月10日,值阿里改革周年之际,马云退休5年来首次在内网长篇幅分享观点,为变革鼓与呼:


最核心的变化,不是去追赶KPI,而是认清自己,重回客户价值轨道。我们向大公司病开刀,阿里重新回归效率至上、市场至上,变得简单和敏捷。新管理层直面问题、直面未来,相信年轻人,对年轻团队充分授权,对于我们要什么、不要什么,做出了果断清晰的取舍。


至于变革与创新的语境之下,阿里完成整改,就更加意味深长了。



02


无论是应对监管要求的整改,还是突破自我的改革,两者都在一个重要方向上殊途同归,也就是“健康的平台生态”。


阿里理解的健康平台生态是“共赢的”,不会以牺牲商家利益或消费者权益为代价。


市监总局也在宣布整改完成时专门提到这一点:“提升平台内商家和消费者服务水平”。


消费者体验很重要,但商家的利益也不可漠然视之,否则就难言共赢,更难言健康。


从这个角度出发,就更能理解阿里于今年7月底的一项重要举措:淘宝宣布优化“仅退款”政策,针对店铺体验分≥4.8分的商家,平台不会立即支持仅退款,而是推荐消费者先跟商家协商解决。商家体验分越高,处置权越大。


这被舆论评价为:阿里打响了反内卷第一枪。


▲2023年云栖大会(图/网络)


再结合去年12月25日,淘宝发布支持买家向差评多或违规的商家“仅退款”,更可见阿里的行事逻辑与内心坚持:不会以牺牲商家利益或消费者权益为代价,这两者,都很重要。


这是一个精细活,容不得急躁与所谓的大刀阔斧,用郑板桥的一句诗来说就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消费者是枝,商家是叶,都需要关注与呵护。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电商平台,是要讲价值观的。



03


在上述那次内网发声中,马云还说了一句话:


Al时代刚刚到来,一切才刚开始,我们正当其时。


这固然是对阿里人鼓劲,但也点题了阿里这一轮内部变革的深层逻辑:科技创新。


这三年来,AI快速崛起,一时间国内企业趋之若鹜。但在表面的风口热闹之外,很多人都容易选择性忽略一个基本事实:前沿技术具有“高投入、慢回报”的特点,势必经过艰难的培育期。


图/图虫创意


阿里不仅是一个电商平台,更是一个科技平台。阿里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可发挥资源配置优势进行长期、耐心、大力的科研投入。


在前沿技术面前,唯有“耐心资本”方可中流击水。


今年6月,OpenAI宣布终止对中国市场提供API服务后,阿里云第一时间宣布为用户提供最具性价比的中国大模型替代方案。


国内发展AI等前沿技术需要更多确定性,而确定性,只能来自久经磨砺的科技平台。


目前,中国80%的科技企业、60%的上市公司、65%的专精特新企业都是阿里云的客户,还有半数AI大模型跑在阿里云上。



04


在宣布阿里完成三年整改的公告中,市监总局有一处让人眼前一亮的表态:


下一步,总局将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保障。


在大国科技经济竞争中,平台经济有无国际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截至2023年6月底,国内平台经济吸纳了超过2亿灵活就业人员,市场价值超过10亿美元、超过100亿美元的平台企业分别有148家、26家,总市值规模达到1.93万亿美元。


无论是在科技竞争中突破“卡脖子”,还是推动AI等前沿技术变革,平台经济都是关键力量。


尤其是在大国科技竞争这个背景之下,中国社会逐步统一了平台经济大有可为这个共识。


相比2021年,一些针对平台经济似是而非的认识得到了厘清,全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正视、认可与尊重平台经济的巨大价值。


当年的“改革共识”也是因为有了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反思,才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成为了今日深根固柢的“改革信仰”。


▲杭州未来科技城(图/CFP)


坦然面对问题,不是为了否定过去,而是要负责任地寻找末来之路。


2022年后,对平台经济的监管进入常态化监管,并逐渐强调促进、鼓励之意,一方面希望平台企业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提出“打造鼓励创新包容创新、让企业敢闯敢干敢于长期投入的制度环境”。


直至前不久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


新华社旗下《瞭望》就此发表文章称:


平台经济打造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创新生态,集聚了大量的创新资源,成为前沿技术的策源地和试验场,成为推动通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变革的关键力量。


至此,公共舆论终于可以百感交集地喊出:平台经济再出发。


当是之时,市监总局宣布了阿里如期完成三年整改,市场情绪得到了进一步激发,“轻舟已过万重山”。


共识有了,监管政策也已释放出了最大的善意,一切还要回到平台经济自身。


一种自内而外的向上势头正在显现,阿里近期还完成了香港双重主要上市,坚定扎根中国发展,一切才刚开始。


这三年,阿里得很好,未来会更好。


*题图为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园区,来源于网络

*本版编辑:冰小乐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商务微信:lhellohm


【往期精选】




汇聚思想 分享锐见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艾川 · 目录
上一篇中国消费者,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呀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冰川思享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