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文/马惊飙

格律诗一定要讲平仄、粘对、押韵。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平仄。

按现在的普通话,大致是第一声为阴平,第二声为阳平,这两种声调属于平声;第三声为上声,第四声为去声,这两种声调为仄声。如果按新声韵(如《中华新韵》)来写格律诗,就按这样分平仄。如果按古代诗人的做法,写诗依据《平水韵》,填词依据《词林正韵》,里面不仅分列了各部韵字,还把汉字分列声部,阴平阳平合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都是仄声。入声在现在的普通话中没有了,分入现在的四个声调;另外,还因古今音变,入声之外的个别字,古代平声可能变为现在的仄声(如古平声的“俱”变成现在第四声即去声了,也就是仄声),古代的仄声可能变成现在的平声(如古代的上声字“茗”变成现在的第二声也就是平声,古代的去声字“谊”也变成现在的阳平),有的古代可平可仄(如“思、看、过”)。如果严格按传统做法,那就要查核《平水韵》或《词林正韵》;平常也可多留意这些平仄有变化的字,最好能记下来。

现在,以七律为例,律诗格律大致可归纳出以下七“律”:

一、交替律。一句之内的平仄以两个字为一个节拍单位交替变化,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两个字为一个基本节拍单位(句末以“2+1”或“1+2”的节拍形式构成单个字和三个字的次节拍单位)符合中文特征。双数字位及句末字为关键字位,决定一个节拍单位是平是仄(句末的“平仄仄”视为一个仄声节拍,句末的“仄平平”视为一个平声节拍;句末的“平平仄”或“仄仄平”则视为“2字+1字”前二字后一字两个节拍),从而连续的节拍单位平仄进行交替变化,不应有连续两个节拍单位(即连续四个字,或者更准确地说连续两个双数字位)都是平或者都是仄。这一规律体现了诗句音调的和谐性,如同乐曲的节奏强弱和乐音高低的规律性演进。

二、相对律。一联之内两句平仄相对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这一联的下一句就必须平仄相反:“仄仄平平仄仄平”(如“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规律体现了一联的两句之间语调的对称性和呼应性。

三、相粘律。两联紧挨着的两句平仄前半部分平仄相同,仿佛“相粘”在一起。如上一联的第二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下一联的第一句就必须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如“万里悲秋常作客”。前四个字“不尽长江”和“万里悲秋”平仄相同)。两句平仄“相粘”而不能相同,因为要以与韵脚平仄不同的末字收结,才能推演出不同平仄形式的新一联。这一规律体现了诗作两联之间语调的连贯性和演化性。

四、押韵律。双数句(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即这些句未尾的韵脚字必须韵母相同,属同一个韵部),第一句末字若与韵脚字同声(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中与韵脚同为平声的“哀”),则第一句也必须押韵。与韵脚平仄不同的其他单数句末字(称为“白脚”,如杜甫《登高》第三句末字“下”)则不应押韵,否则就犯了用韵中“撞韵”的毛病,干扰全诗的音韵和谐。这一规律体现整首诗语调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五、对仗律。七律、五律的中间两联,即第二联(颔联)、第三联(颈联)必须对仗(偶尔有时第二联不对仗,改为第一联对仗,称为“偷春格”;或改为第四联对仗,称为“藏春格”;或者全诗各联都对仗)。对仗必须平仄、词性、结构、修辞手法相对,其中相对的名词尽可能同属小的类别,称为工对。这一规律体现了诗作一联之中语调、语意的对称性和呼应性。

六、拗救律。按以上五条规律本该用平声的字用了仄声,或本该用仄声的字用了平声,便在另一处用与按律声调相反的声调来挽“救”。如“渚清沙白鸟飞回”中本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渚”应平而仄“拗”了,便用“沙”应仄而平来“救”。拗救一般发生在一句中不是关键位置的一、三(、五)字,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般是同一句前(字)位拗,后隔位救;同一联上联某位拗,下联对位救或对位的邻前位救。一、三(、五)字位上的拗如果不产生下面“避病律”中所说的孤平等诗病,叫半拗,可以不救。平韵诗的“(仄仄)平平仄平仄”为特殊拗句(句末的“仄平仄”虽然双数字位为平声,但“仄平仄”依末字视为一个仄声节拍,因而整句依然是平仄节拍交替变化),可不救(但此句的第一个平声字不可再拗为仄,否则“(仄仄)仄平仄平仄”这样的平仄交替就太频繁单调了);仄韵诗的特殊拗句“(平平)仄仄平仄平”比照处理(句末的“平仄平”视为一个平声节拍)。这一规律体现了诗句语调的变通性和适应性。

七、避病律。平仄方面主要注意避免孤平(一句中除了末字平声,只有另一个字平声,而且两个平声又不挨在一起。仄韵诗则要避免孤仄)、三平尾(又称“三连平”,即一句末尾三个字平声)、三仄尾(又称“三连仄”,一句未尾三个字仄声)。押韵方面主要注意避免挤韵(押韵句有与韵脚字同韵母的字)、撞韵(不应押韵的诗句末字与韵脚字同韵母)、连韵(紧挨的两个韵脚字同音,如“留”“流”相连前后押韵)、倒韵(为求押而把正常词语颠倒过来,如为与“秋”押韵,把“流连”变为“连流”)等等,这些押韵毛病非绝对,有时可即犯(病)即(化)解。句意和句式方面主要避免“齐头”(几联开头为同一词性的词,如名词)、非修辞性重复字及几联句式雷同。其他还有一些小诗病难以避免则可作罢。这一规律体现了诗句音、义、结构等方面特别要避免的一些不协调因素。

五律也遵循以上规律,只是相当于在七律每句前头截掉一个节拍单位的两个字。

长律(排律)要求中间各联都对仗,也应遵守上述七“律”。

绝句又称“截句”,是从律诗中“截”下四“句”而成,除了不管对仗律,不要求对仗(当然也可以对仗)之外,其他六“律”都应遵守。

词在一定程度上也遵循以上规律,如交替律、相对律、相粘律、对仗律、拗救律等等,只是因为句式长短变化(所以词又称“长短句”,但偶有一些词牌句式长短相同),句式何处长、何处短以及押韵方式、对仗要求等等不同词牌有不同安排,以便更适合歌唱。作者只能按不同词牌的平仄、用韵、对仗、句式等要求填入相应的字眼(所以词的创作称为“填词”)。

2017.3.22改定于北京

附: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

马惊飙,曾用网名惊飙舞雪,本名马经标,1966年生于雕版故里四堡(闽西龙岩市连城县)。福建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989年厦门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曾为福州大学外语系讲师。2000年福建师大中文系硕士毕业,在福建少儿出版社工作。2005年开始北漂,先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新华文轩任职,现为中信出版社质检/终审编辑。2013年起在北师大哲学院读在职博士课程班。著有诗集《多情人生自多情》和译著《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受用一生的信条》及散杂发表的一些诗歌、散文和论文之类的作品。曾获赠台熊猫全国征联三等奖、《中国翻译》第十三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以及其他一些全国性诗文奖项。2015年5月在微信“初页”平台创制的《冠豸山七绝》在9个月内超过20万的点阅量。诗歌创作兼涉新旧体,更“发明”卦体诗,结合周易八卦和中文特征,力图融汇新旧体诗的中国传统。



唐宋词格律



【虞美人】


教坊曲。《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又称:“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格一】

例词:
  
 

仄平平仄平平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仄平平仄平平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问君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格二】

例词: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深闺春色劳思想,恨共春芜长。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黄鹂娇啭䛏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锁窗前。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凭栏愁立双蛾细,柳影斜摇砌。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格律说明

词牌格律与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楷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 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

  • 粗体字:表示平声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另,平仄转换、平仄错叶格以不同颜色区分韵部。

  • 下划线:领格字。

  • 『』: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作者:龙榆生

《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听琴斋主人制作(更新于二零一七年四月六日)
来源:龙榆生先生纪念网站



~●~●~●~●~●~●~

延伸阅读: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含释义)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

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

【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点

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100集

歷史有幾種讀法

“词学”源流演变考

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人像。

欢迎加入    

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