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日报 | “世界文化之窗”第208期

国际日报 巴厘之窗 2022-06-08






小 说

摩卡

梦娜(荷兰)

 

深秋的一个傍晚,晚霞挂在天边,把这条铺满黄叶的小径辉映得更加金光闪烁,这便是秋的美吧?苗虞玩味地笑了笑,继续往前走。她穿过这条林间小径就看见镇上那家新开的咖啡店门前竖着一个两支架搁置的广告牌——摩卡。

摩卡,这个响亮的名字,是她不敢触碰的字眼,更是她不敢接近的味道。然而,老天爷就是要逗逗她,偏偏在她居住的荷兰比尔特小镇开了一家。镇上的咖啡店屈指可数,总共也不过四五家,而这一家居然能在半年时间内占据小镇同行业的主导地位,的确叫人震撼。

这与咖啡店老板的经营模式不无关系。她舍弃常去的老店——布儒斯咖啡店,而步入这家靠街角新开的摩卡咖啡店的一刻,她的脚步好像是被天边的晚霞推着在走,整个身体并不受她自己支配。其实,她心里很清楚,她想来的真正原因与这家咖啡的火红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这个让她有感觉的店名——摩卡。

她自嘲地摇摇头,眼里却不经意间露出伤感来,她扯扯衣裙继续往前走。

晚风撩起苗虞额前的刘海,她顺势捋了捋,像当年年轻时一样,将刘海撇在耳后。小镇的傍晚,格外冷清,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咖啡屋的窗口早早地射出一些灯光来外,一切仿佛都到了世界末日。马路上人烟稀疏,偶尔会有几个遛狗的人唤醒即将沉睡的市井风景。这时,恰巧迎面走来一对老夫妻,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两人手牵手,像年轻人一样,那神情既温馨又亲密,让人感叹,宛如一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现实版画面。 

苗虞就这样胡思乱想地朝摩卡咖啡屋走去。

她有失眠症,很多人建议她少喝咖啡,特别是黄昏。但她进咖啡屋仿佛并不是为了品尝咖啡,而是喜欢咖啡屋里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因为这是一个独立王国,心不受累的空地,能孤独地享受一份置身度外的清静。

其实,咖啡屋有多少是真清静的?她不过自己找理由出门走走,换个环境罢了。免得终日守着房子楼上楼下的百无聊赖度日,闷都把人闷出病来。

这家新开的摩卡咖啡屋里所有的摆设和其他咖啡屋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她扫描了一下屋内的客人,三三两两地在蜡烛前坐着聊天,柜台内的服务生也安静地清理着台面。苗虞脸上呈现出欣慰的微笑,这儿倒还真悠闲清静。

她习惯性地靠窗坐下后要了一杯摩卡咖啡。打开Notebook,照样翻开她正在撰写的一部小说《摩卡》敲击起中文字来。

她喜欢这样的方式:在咖啡屋里,找个僻静的角落,坐在咖啡桌前,独自享受一番苦口润心的咖啡。在苦涩的人生中感受快乐的点点滴滴,从袅绕的咖啡热烟中获得丰富的灵感。  

摩卡是港口,它属也门。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面对曼德海峡并连接红海和阿拉伯海。可是现在桌上这杯有意大利味道的摩卡咖啡是属于她的。

侍者还没送来咖啡,她边耐心地敲字边等着。

今天怎么啦?怎么心神不定的?怎么指缝间总是滑落两个字:摩卡。仿佛还发出了声音,这声音遥远得细柔微弱,却又十分清楚,清楚得能辨别出键盘上的沧桑。如同流水,声波中诉说着已知或未知的坎坷及漩涡。

“你喜欢这浓郁而刺激的味道吗?”那声音又响起来。当年他试探性地问过她。

她慢慢抬眼看去,那人满脸微笑,彬彬有礼地欠了欠身,目光平易温和。这使她紧绷的神经慢慢松弛下来。正踟蹰着是否该回答他。那人善解人意地一笑,自问自答地说:“那是厚重的人生。”

她抿嘴一笑,仿佛这笑是她唯一的护身符或挡箭牌,帮助她躲过命运的捉弄似的。

“也许,还有它深橄榄褐色的瑰丽。那是生活的原本。”那人看着她笑笑,似乎在和她说又似乎在和自己说,“你知道吗?你笑起来很好看。”

她当时一定是脸红了,还有些隐隐的羞涩和嗔怪。一不小心,一杯咖啡泼了他一身。

“女士,您的摩卡。”服务生把她从遥远的回忆中拉了回来。

“哦,哦,谢谢。”她忙说,极力掩饰自己的走神失态。

窗口的夜色渐渐浓起来时街灯闪亮起来。她啜了一口后轻轻地放在电脑旁,生怕再像当年那样由于不小心而撞翻了咖啡杯。

“尊敬的女士,我能坐在这儿吗?”有人彬彬有礼地近前来问,声音里充满男人曾经刚毅又温柔的磁性。但这磁性里却满是沧桑的气息,却仍然掩盖不住惊喜的声浪,哪怕还有些老者的颓丧。

苗虞本想找个清静的地方,不愿意与人同桌。这人冒冒失失地来请求,她虽不愿意与他搭讪,却又不好失礼一口拒绝,也不愿意撒谎说这里已经有人了。只得微微抬头在暗光下看了一眼站在她面前的问话人。这一看,眼里突然像有股波涛汹涌起来,淹没了她的视线,让她觉得自己真的老眼昏花了。她实在不能确定,是否该如此惊慌?

他那张依稀还有一股子男人魅力的脸,一双比摩卡咖啡更有韵味的,既深邃又略带悲伤的眼睛,像月光下青蓝色的大海,缓流中若显平静时却掩不住急流下的奔腾;他宽阔的肩背已经有些弯曲,但仍然看得出是屈服在一件褪色的褐色T里。一条洗旧了的橄榄色长裤将两条已经不太健美的长腿笼罩着,看上去只是一副支架把整个身体硬撑在那里;只是那一头灰白的头发还倔强地夹杂着几根曾经如摩卡咖啡一般橄榄色褐色的旧根——这是他年轻时的影子。好像要将摩卡咖啡孕育的所有神秘都魔幻般地藏在他这几根卷曲的头发里一样。

“老啦,岁月不饶人啊。”她心里为他年华老去而感叹着。面对眼前的人,她只能用诗句形容她的心情:“梦见你当年的双眼,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她低下头,掩饰内心的慌乱,却掩饰不了眉宇间的忧伤还有惊喜,更无法控制脸上轻微的痉挛。“他不也是一面镜子嘛?我也老啦。不也一头银丝,两眼昏花了吗?”

这人静静地看着她,看着她,好像要看出一条河流来,让她渐渐听到流年似水那极其疼痛的声音。

“请。”她鼓起勇气,却又几乎是情不自禁地点头说。

他感激地点头说谢谢。当他坐下时,她好像听到椅子发出更加疼痛的声音。

“这一天终于来了。”大概过了一个世纪,他突然像幽灵般地说,脸上泛着光彩。

她宁愿他在自说自话,希望他真是幽灵。她装模作样地敲字,但字与文却南辕北辙。

“我相信我的记忆还是清晰的,虽然我的视力已经下降了。我想,犹如你的记忆一样,应该是清晰的。”他悠悠地说。

她不得不把自己的视线强行地从Notebook上打个结,誓欲再试着面对这个人,竭力使自己的视线里织满疑问的细纱。她希望彼此都认错了。无论是否自欺欺人。

“我叫摩卡,自由作家。还记得意大利吗?”他伸出一只试探性的手,这手在颤抖。

她的心也在颤抖,像触电一样不自觉地弹动着她的身体。她当然记得。只是这记忆已经被她封存了许久许久。

在意大利某地咖啡厅里她的确邂逅过一名潇洒的男子,他曾自我介绍说:“我叫摩卡。自由作家。”那是她第二天又去那家意大利咖啡店时,碰巧又遇上头一天见到的他。

“什么人才是自由的作家?”她曾好奇地问。

“能够和时间、空间、宇宙讲话的人就是自由作家。”他笑,笑得很有感染力。

如果说这算是命运捉弄时的一种邂逅,那么,那就是他们的邂逅。

之后,他们之间谈了些什么?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成为朋友。这个过程在时间的流浪里,该有多么不可思议。

这些年,她一直没有忘,回顾过千百次,那些场景一幕幕如同电影总在她眼前浮现。虽没有东方人那种含蓄得动情的波澜,更没有缠绵悱恻的淋漓情景,却人到真处,每次告别,也有一缕愁绪飞扬。每每看那窗外不堪的秋叶飞冷,禁不住也伤怀,有今宵对酒,明朝知何处的悲叹。

她在心里叹了一声:此去经年,过去的一切都是人为虚设的美景。纵然曾经有千般情怀,万般夙愿,而今又与何人说?说过的话,传递过的情愫,不过也是风吹过。

然而此刻,她的记忆却断断续续,曾经和现在,已经混淆。一切都不听她的使唤,思维开了小差,脑子和眼神也一片混乱。

唯一让她现在记得的是,那之后的一个星期里,他们每天在同一家咖啡店里相见,交谈的密度只能是一杯咖啡。哦,对了,他们的主题也只有一个:如何写作。

他说:“从第一个字开始,那就是——心。用心写作。”

其实,他不止说了这些,还说了很多很多。

他的汉语是跟随一位本国的汉学家学习的。之后,他作为文化使者的成员之一访问过中国。他喜欢中国文化。尤其喜欢孔子。他还想去西安和西藏。

她当时想,也许这两个地名外国人用中文特别容易记住吧?但她并没有这么扫他的兴。

他也谈到他的家,他的梦想,还有他的书。

他说他是一位快乐的单身汉。他喜欢东方女性,尤其喜欢中国女性。

她没敢问为什么。但愿他是因为中国女性较之其他女性更加能够勤俭持家以及更加温柔体贴的缘故。

离开意大利的前一天,她没去赴约。因为,她无法回答摩卡先生的问题:“什么时候我们再见?”

她不愿意伤害他,哪怕只是一句大实话:“没有人知道将来。”

他的失望写在脸上,他握着她的手不肯放,如果不是她执意抽出来。他送到门口时忧伤地看着她说:“请记住,我会天天来这家咖啡厅。”

她抿嘴一笑,不予作答,也不需要她回答什么。

“也许有一天又会遇上你。那算不算我在等你?”他固执地对她离去的背影说。

她走了两步,慢慢回头,微笑着,答非所问:“用‘心’写作。我记住了。”说完,她捋了捋额前的刘海,让一头乌黑的长发飘逸在风中。其实,在她心里,还有一句话,她一直没和他说:“就像用心去爱一个人一样。”   

第二年,她又去了意大利。她借故到了曾经邂逅摩卡的那个城市,当然也去了那家咖啡厅——那家他说天天要来的咖啡厅。

咖啡依旧,人却陌生。又是一个星期过去了,她每天一个人兴匆匆地去,却怏怏地回。

第三年,还是这样。

第四年,第五年……好多年过去了,她已经不想再去了。她老了,他当然更老了。   

一杯咖啡的时间早已过了,就像人生中最好的年华一晃而过一样。咖啡可以再续,而人生却难再回头。她站起身,收起Notebook时,眼里充满泪光,把刚要伸出的手又缩回。

“您真的不记得我了吗?”眼前的摩卡失望地想挽留。

“先生,我想您肯定是认错人了。对不起,再见。”

“好,好。我想您是对的,我恐怕是真认错人了。那么,对不起,打扰了。尊敬的女士,谢谢您光临,再见。”

她迟疑了一下:“难道这家咖啡厅是他的?”她摇摇头大步走出了咖啡厅,而摩卡一直送她到门口,像当年一样。

“您流泪了?”

“人老了,就爱这样。”她说。

苗虞知道,她不会再来摩卡咖啡厅,她却会再流泪。

“是啊,人老了,就爱流泪。”摩卡叹口气说。

她也一样,在孤独中常流泪。但她已经习惯了孤独,在孤独里她找到了平静。

她心里吟诵着伊.勃朗宁夫人的诗句来:“舍下我,走吧。可是我觉得,从此,我就一直徘徊在你的身影里。在那孤独的生命的边缘,从今再不能掌握自己的心灵,或是坦然地把这手伸向日光,象从前那样,而能约束自己不感到你的指尖碰上我的掌心。劫运教天悬地殊隔离了我们,却留下了你那颗心,在我的心房里搏动着双重声响......

苗虞拉开车门坐了进去。反光镜里,她看到孤独、寂寞的摩卡,那一剪摩卡咖啡厅门前的快要枯萎的影子。

那影子越来越长,越来越瘦。像她自己的,也像无数有缘无分却永远爱着的人。


作者简介:梦娜 本名:李民鸣 荷兰。专栏作家。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诗歌、散文、随笔、纪实、小说等散见香港、内地、国外刊物。散文、诗歌均获过奖。出版长篇小说《飘梦秾华》,出版文集合集多部。出版诗歌合集多部。欧华新移民作家协会会长、《欧华新移民文学》创办人、海外文轩作协会员、欧洲华文笔会会员。自画像:一颗对文字的敬畏之心。老文青一枚。喜欢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喝茶。

 




诗 歌

浣溪沙十六首

木易石(美国)

 

浣溪沙·月将圆(闰四月十二夜望月)

 

止水天光出玉楼,欲圆还缺似含羞。

美人掩面最温柔。

飞鹜别枝惊月梦,残香入土转星愁。

海棠夜下更风流。

 

浣溪沙·月下海棠

 

一卷珊帘月半轮,清晖止水洗云痕。

蓝天静海隐星辰。

欲捧柔光灯下问,谁斟桂酒掌中醇。

疏枝棠影晃佳人。

 

浣溪沙·晨钓

 

琴鸟初鸣早起身,南天眨眼数星辰。

驰追一路月无痕。

淡影微光云水上,响声惊处启龙门。

轻竿不负遛鱼人。

 

浣溪沙·钓月

 

碧海星舟皓月轮,金辉玉带倚涟纹。

湖村灯火在良晨。

一夜天光云正懒,飞钩破水长精神。

醒鱼惊鹤几诗人?

 

浣溪沙·休伦河上

 

九曲长河绿浅深,轻舟一叶荡休伦。

天光树影净无尘。

燕子衔风翻碧镜,蜻蜓划水点蓝纹。

莲台雪照梦中人。

 

*休伦河,贯穿美国密西根州东南部的河。

 

浣溪沙·漂流

 

薄带长云影乱真,花香鸟语两相闻。

天鹅楚楚可娇人。

晨早莲台霜抱梦,光盈禅座雪扬魂。

流光逝水等闲身。

 

浣溪沙·钓湖思海

 

南斗星晞北斗浑,于无声处钓冰轮。

湖风剪水淡烟痕。

燕影鸥鸣云晓处,浪花拍岸更追魂。

渔翁本是海滨人。

 

*海,在作品中指渤海,作者故乡之海。

 

浣溪沙·飞蝇钓晓

 

半盏冰轮几闪星,荒溪野渡始分明。

风微水澹早祥宁。

长线飞蝇空破晓,涟漪响处有鱼惊。

乡翁只钓洞天情。

 

*飞蝇钓,翻译自英文fly fishing”。

 

浣溪沙·云天

 

盖顶宏云白浪纷,扶花木叶绿颜淳。

青苔石径远行人。

日甩冰钩惊瘦月,燕临沼草猎肥蚊。

天光海影总牵魂。

 

浣溪沙·云浪

 

朵朵白云碧上楼,蓝天丽日景谁收。

阴凉树下自先悠。

柳絮飞风来似梦,桃花照水去如流。

青丝华发几春秋。

 

浣溪沙·晨湖所见

 

袅袅轻云水棹纹,天东细月晓钩魂。

熔金浴火又红轮。

野鹤闲游相见问,和平共处久听闻。

劝君还是远离人。

 

浣溪沙·夏夜

 

夏日空天迟闪星,夕阳西下晚犹明。

微风送爽浴栏亭。

归鸟入林还闹逗,幽光飞火始流萤。

冰轮几度转阴晴。

 

浣溪沙·望休伦

 

轻桨快舟莫扰晨,莲花犹抱梦中人。

醒鱼惊燕向桥门。

水色天光云寄梦,清波绿浪涌招魂。

隔空望海总凝神。

 

浣溪沙·渔晨

 

漠漠凉晨澹澹烟,平波倒影小湖边。

浅墙深瓦静无喧。

一缕天光初透日,几声水动忽生涟。

扬竿何任猛鲈牵。

 

浣溪沙·双星伴月

 

明月流辉入小窗,渐圆犹扁费端详。

双星相伴几天长。

土木焉知东海远,嫦娥方醉桂花香。

虫声阵阵话清凉。

 

浣溪沙·天光湖色

 

一色晴空万里柔,蓝光潋滟景谁收。

亭台照水绿沙洲。

鸿雁留声人字远,天鹅过影倩姿悠。

染霜枫叶正红秋。

 

作者简介:杨硕,字木易石,工学博士,美籍华人。出生于中国辽宁大连。热爱大自然的风霜雪雨,山水草木,星云日月,碧海蓝天。出版有诗集《枕石听涛:杨硕诗词五百首》。





随 笔

疫情下英伦真实生活

静好(英国)


宅家日记 Day 203

我至今还是不敢相信,母亲就这样悄然离开了我们,那么突然,没有一点预兆。

中秋节那天,我给老人家打了电话,她开心地告诉我:二姐和小弟请她与家人一起,去餐馆吃的饭,大家都很开心;但是她很想我和外孙,希望英国疫情早日结束,我们能早日回家去看她。

以前,我与母亲有约定,每周日下午六点给她打电话。因为这个中秋节恰逢十月一日(星期四),想到我才与母亲通过电话,本周日可以免打的。可我事前没与母亲说好,于是母亲周日从下午六点一直等到晚上九点半,她实在等不了了,担心我们,就让嫂子通知我给她打电话。

接到嫂子的信息,我一惊,马上打过去。在电话接通的那一瞬间,我听到了母亲的释然,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儿呀,听到你的声音,妈妈就放心了。”我却不能切身理解母亲的担忧,只是埋怨她:“我好好的,担心什么呢?”她只是无助地解释:“每周日都是打电话的,突然这周你没有打,我放心不下呀。”

我当时很忙,有几件事需急于处理,就匆匆地对母亲说:“我们都好,放心吧,您自己好好保重身体。”接着想说再见,可我明显感觉到另一端的母亲不想这么匆忙挂断电话,她小心地问:“你会回家吗?”我觉得她的问话有点奇怪,因为我已经说过了:“英国疫情很严重,现在回不去,只能等疫情好了再回去看你。”母亲在那一端接着说:“疫情好了再回来!”

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母亲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想问问:“如果我有什么不测,你会回来吗?”但体贴的她没有把前面一句说出来,而心急的我也没有听出母亲这次说话的不一样,只是匆忙地说:“很晚了,您快休息,下周再跟您打电话。”母亲只好无奈地说:“Bye bye!”然后挂了电话。

如果早知道,这是与母亲通的最后一个电话,我一定会陪母亲多聊一会儿!如果母亲明白地告诉我她身体不舒服,我会不顾一切地赶回中国去见她最后一面的!

但世上没有如果,也没有后悔药,我只能深深地愧疚与追悔。

母亲的身体一直挺好,没有什么大的毛病。但双节初几天,母亲一直腹涨,不舒服,没怎么上厕所。104日(星期天)晚上,她可能有预感,想和我说话,想叫我回家,可我没能耐心地听出母亲的意思;或许也是母亲不忍心让我担忧,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拖到星期一(105),母亲实在忍受不了了,才打电话告诉我二姐等,让他们送她到医院。第二天,即106日星期二下午528分,母亲没有太多痛苦,在子女们的围绕下,平静安祥地驾鹤西去。

母亲离去,我是有感应的。当时,我正在为网友制作一帖投稿,突然我心很慌,怎么也专心不了,老是出错;然后就看到兄弟姐妹们发来的短信:母亲病危,要立即转送大医院。

我马上通知兄弟姐妹送妈妈进大医院,然后四处找人换钱。我只有英镑,没人民币。因为人民币还没成为国际通用货币,英国正规货币兑换处不换人民币,我只有私下找朋友们兑。

正在我四处找人兑换人民币时,突然看到二姐发来的消息:“妈妈已经喊不应了。”

震惊、悲伤欲绝的我,打通姐的手机音频,请姐将电话放到母亲耳边,我哭喊着“妈妈”,可不管我怎样声嘶力竭地呼唤,妈妈再也听不到我的呼喊,再也不会回答我了……

母亲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国女人,勤俭节约,相夫教子,一生含辛茹苦哺育了六个子女。如今六子女都已长大成人,有自己幸福的生活;母亲本该颐养天年,可是天有不测,上帝宠爱母亲,让她早日去天堂。

曾经,母亲和我谈论过她的生死。为了不太麻烦子女,不愿多浪费子女的钱,她说:“我这个年纪了,该享受的都享受过了;如果哪天我不测要进医院,不要送我进大医院,不要为我动大手术,让我在附近这个医院平静地离开。”

母亲与女儿是心有灵犀的。当母亲预感到需送她去大医院时,在她预感到远在英国的女儿正焦急地四处换人民币时,一生体贴为人着想,不愿多麻烦子女的母亲,安静地匆匆地离开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有归途。没有母亲了,我突然觉得身上缺少了什么,空空的!谁还会呼我乳名,谁还会每周等我电话?谁还会为我守候,谁还会盼我回家!

妈妈,我亲爱的妈妈,请原谅我!因为疫情,女儿没能赶回去见您最后一面,女儿一直心如刀绞。值得欣慰的是,兄弟姐姐们和亲朋好友们一起,为您举行了隆重热闹的葬礼,亲们纷纷给我发来视频,我天天守着手机,隔空陪伴着您。

母亲,您遵守了您的承诺,不去大医院,不多麻烦子女。我也向您保证,等英国疫情好转后,我就带着儿子回中国扫墓,一起去看您。

妈妈,我亲爱的妈妈,请您在天之灵安息!我们会永远怀念您,牢记您的教导,六兄妹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幸福快乐地生活,让您和父亲含笑九泉。

 

作者简介:静好,原名王静,英籍华人。现任联合国《世界生态》杂志顾问,海外凤凰诗社副社长兼双语主编、世界名人会荣誉社长,作品散布在各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中国诗刊》《国际日报》等。多次获奖,世界诗会瑞典总社荣誉社长。





报纸版面





征 稿
国际日报的“国际副刊”
海外华人写 写海外生活

印尼雅加达《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同属一家。

“世界文化之窗”(B7版)面向海外华人征集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纪实、小说、杂文、文学评论等。

作品除署名外,还要标注国别和城市名,作者自我介绍,近照(头像)。

作者限于印尼、中国、东盟国家之外的其他非华语为母语的国家。

由于诸多不便,海外作者无稿费,不寄样报。见谅!

投稿请寄

755792341@qq.com





今日头版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日报》手机电子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印尼警方揭KAMI嫌犯仇恨言论:新法偏向中国投资者和贪婪商人

印尼逮捕8人 罪名:涉嫌散布种族与宗教仇恨言论并煽动暴乱

雅加达昨暴力抗法 警方逮捕多名“拯救印尼行动联盟”成员

印尼疫情要怎么看?总统:与他国相比仍算缓和

印尼政府呼吁民众振作起来投身建设 首都今起结束大规模社区隔离

印尼警方:本周逮捕3862名示威者 145人检测呈阳性

和平示威演变成骚乱 返回首都的佐科总统表态了

印尼总统特使卢胡特与王毅会谈:加强疫苗和卫生合作

大规模游行或造成疫情扩散 印尼政府将采取果断措施

印尼18名议员感染 国会大厦暂关闭 抗法运动席卷全国

印尼多地爆发罢工和示威 抗议新劳工法案偏向资方

文学副刊:世界文化之窗 链接

“世界文化之窗”第207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6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5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4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3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2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1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0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99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98期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