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抛开网红不谈,杭州真正的老底子在这里

艺旅文化 小火 艺旅文化 2024-07-03

现在的杭州,从不缺蜂拥而至的网红打卡地。


熙熙攘攘的in77,随处可见的占道直播用力表演,浮夸之气让人纳罕。


高度商业同质化的小吃裹挟市场,杭州“美食荒漠”之说屡屡登上热搜。

今年年初,去灵隐寺的人爆满,排队远超两小时,工作人员催促大家拜完佛就走。

图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公众号

于是,外地游客的行程难以尽兴,些微不满;老杭州人难寻从前静谧的“后花园”,亦有不忿。


其实,杭州的老底子,在网红打卡之处已很稀薄。杭州真正的韵味,在见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良渚、久经历史沧桑的摩崖石刻和造像、杭城原汁原味的大马弄……

飞来峰造像 图源/禹涵

闲暇时,不妨放下纷纷扰扰,探访杭州的老地方、老朋友,用山水人文中的杭州老底子,抚平浮躁不安,重拾熟稔不做作的自然松弛感


良渚火种



翻阅杭州的历史,杭人与山水的角力处处可见。早在5000多年前,当时的杭州人——良渚先民,便将山川河流驯服,开启了史前杭人临水而居的传统。

良渚古城坐落在天目山余脉,南北两列低山丘陵之间的冲积平原,属环太湖流域的西南部。

天目山的繁茂树木,是良渚人搭建房屋的优良材料;发源于天目山的东苕溪,既满足了良渚人的生活汲水,又可灌溉农田。


良渚古城遗址入口 图源/无用研究社
依山傍水,自是文明温床;但若管理不当,山水也可能成为心头大患。


距良渚古城西北角10米处,东苕溪在此流过。天目山充沛的雨水,使东苕溪在夏季极易形成山洪,对良渚古城及周围平原都是灭顶之灾。


于是,聪明的良渚人选择在山谷谷口筑坝,巧妙依托原有地形,既减少了坝体建筑的土方量,又可利用自然隘口作为溢洪道。


东苕溪远眺水坝 图源/无用研究社
坝料选材上,良渚人采用“草裹泥”的方法纵横堆砌,这与现代使用草袋装土筑坝类似,可增加坝体的抗压强度,不易崩塌。


在这样的科学规划下,良渚人筑成了6条谷口高坝、4条平原低坝和一条山前长堤,成功地驯服了湍急汹涌的河流。

这个具有交通航运、防洪抗旱、灌溉等多重功能的水网受益地区近100平方公里。


图源/无用研究社
水网的密布,有利于稻作文明发展。浙江余杭茅山遗址良渚文化稻田,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块,由灌溉水渠和田埂分割为长条形田块,总面积达80余亩


俗话说“穷极思变”,人到山穷水尽之时,总有革新的动力。而良渚人难能可贵的是,在吃饱喝足后,依然有居安思危的警惕性。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区的池中台地,有大量炭化稻谷堆积面积近10000平方米,推测稻谷储藏量达36万余斤。

整个良渚古城,城墙总长约6公里,保存最好的地段高约4米,可谓史前“高筑墙,广积粮”的实践运用,蕴藏良渚人居安思危的智慧。


图源/无用研究社
更古老的原始先民,还挣扎在生存线上,采集和渔猎是主要谋生手段,朝不保夕。

而良渚人,已越过了“生存”这个基本难题,开始探究“生活”的意趣,稳中求新


从良渚古城出土的玉器,微雕登峰造极:良渚人运用拉丝、管钻、锯切等方法,配合解玉砂,在1毫米的宽度内可以刻画5道线条,堪称史前微雕的杰作。

现而今杭州人在工艺上的精益求精,在当时便已初见端倪。

良渚文化玉琮 图源/无用研究社

回望良渚,我们惊讶地发现:杭州的历史居然如此悠久现在杭州的繁华、杭人的富庶,早在5000年前,便有良渚先民,用毅力、智慧与创新,厚实了杭州人性格的老底子


吴越佛国


杭州的老地方,总伴随着佛韵古意。

究其源头,东汉末年,高僧支谦、安世高等为躲避战乱南下,江南一带佛教渐渐兴起。

西晋永嘉年间(307—311年),八王之乱后生灵涂炭、战乱频仍,大批北方士民南迁,史称“永嘉南渡”

为抚平战乱带来的伤痛,上下崇佛成风,奥义无穷的佛理和因果之说,便是人们求得现世安稳及终极解脱的灵魂汤药。

崇佛至诚的氛围,感召来了异域的佛子。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僧人慧理在飞来峰下建立灵隐寺,现在已成为杭州最热门、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

图源/摄图网

五代十国时,钱镠开创吴越国(907—978年),推崇“信佛顺天,保境安民”的宗旨,之后连续三代五王顺承其道,使吴越国在乱世中能维持一方清净,经济富足,百姓生活安定。

最后一位钱王钱俶,更是听从高僧延寿的建议,采取“纳土归宋”的壮举,以最温和的方式成全了大宋的一统天下。

历代钱王,不仅对佛教经典手不释卷,更热衷于修建佛寺佛塔、开凿石窟造像。

据统计,吴越政权存世还不到百年就在杭州城内外(当时的钱塘和仁和两县)建立了213座寺院为当时的百姓筑起了抚平战乱创伤精神堡垒

飞来峰造像

如今杭州的净慈寺、雷峰塔、钱王祠、飞来峰造像等佛教建筑艺术中,仍可窥见当时吴越佛国的盛景。

探访吴越钱王古迹,不仅能看到佛学出世的超逸,更能看见历代钱王在佛教影响下,秉持一颗善心,积极入世造福百姓的善举。

钱塘江大潮,如今已成为杭州和海宁的壮丽风景;但在吴越之初,无疑是吞噬性命、毁坏良田的水患。

钱塘江大潮 图源/央视一套

910年,吴越王钱镠上奏后梁“目击平原沃野,尽成江水汪洋,虽值干戈扰攘之后,即兴筑塘修堤之举”,下定决心要兴修水利

于是,与良渚相似的治水再一次上演——钱镠发动数十万军民,用“运巨石,盛以竹笼,植巨材捍之”的方法,筑起了一条从六和塔到艮山门钱塘江沿岸的捍海石塘,长三十三万八千五百九十三丈。

捍海石塘选材复原 图源/人民日报 CFP供图
这条捍海石塘,在如今的杭州上城区江城文化宫地块,还可以看到部分遗迹。

据史料记载,隋末唐初,杭州户籍仅15380户,五代吴越盛时激增至10万余家、50余万人与海塘建成、岁稔年丰可谓密切相关。为此,杭州的百姓称钱镠为“海龙王”,亲切而又崇敬。

细数我国历史上信佛的帝王,有遁入空门的,有“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如钱王这般积极入世,是万民之幸,也与当时佛教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

钱镠 图源/水韵西湖
吴越国后期,高僧延寿集佛学诸家之长,撰《宗镜录》一百卷,以富含禅理的禅宗和简明易懂的净土宗为主,肯定了万善同归

是以,钱镠的“在事上磨”就不足为怪了,他没有走向空谈禅理,反而是实干兴邦。

骨子里,笃信人定胜天的力量;富足闲暇之余,再谈佛禅之道。

如今的杭州人,也是这么做的。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赶早去灵隐寺等一众寺庙“烧头香”,求个平安顺遂,是大家从古至今不成文的约定。

杭州灵隐寺 图源/灵隐寺

而平时,老杭州比谁都拼、都勤奋,认认真真地经营自己的生活,深刻诠释了什么叫知行合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临安风骨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的一首诗,虽提到了南宋杭州的繁华,却是用来反讽统治者苟且偷安的纸醉金迷。

然而,统治者之失,掩盖不了南宋时爱国将士与平民的血性。杭州,不仅有临安风华,更有临安风骨



杭州岳王庙 图源/禹涵

1127年靖康之难,金人攻陷汴梁,掳走了徽宗、钦宗,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将主和派的秦桧任命为宰相,打压岳飞等主战派,迫于形势一路南迁,于1138年定都临安(今杭州)。


岳飞一生中四次北伐, 1128——1141年间,他率领岳家军与金军奋战数百次,骁勇善战,所向披靡。

1140年,岳飞先后收付郑州、洛阳等地,大败金人。金兀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十万大军驻扎在开封西南的朱仙镇,被岳家军前哨的五百背嵬铁骑一举击溃,金兀术只得放弃开封遁逃。


眼看着岳飞收复中原的毕生抱负就要实现,然而宋高宗赵构软弱的决策,却撑不起岳飞的雄心壮志

宋高宗像

赵构一向有金人求和之意,再加上秦桧等权臣进谗言,他更是疑心岳飞功高震主,一天连发十二道金字牌,勒令岳飞班师回朝,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消息一出,朝野震恸。杭州有位心灵手巧的点心师傅得知,愤恨不已,便用面粉捏出两个面人,代表秦桧夫妇,将它们丢进油锅中烹炸压烤,称其“油炸桧儿”。

因配料有葱,时移世易,便有了一个更通俗的名字:葱包烩。

葱包烩制作原料 图源/杭州日报公众号
鲁迅写的《无常》一文中,提到了一句目连戏台词:


“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借戏剧中的鬼神之口,唱出了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执念。

都说绍兴是有骨江南,其实杭州亦是。


在不能替岳飞沉冤昭雪的时代,群众通过对葱包烩的奋力压烤,宣泄心中的怒气,寄寓对公正清白的热望。真可谓,嫉恶如仇、心怀天下的杭州人民!


杭州岳王庙岳飞塑像 图源/摄图网
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为岳飞平反,“追复原官,以礼改葬”,将岳飞厚葬在栖霞岭。

1221年,宋宁宗诏改岳飞墓旁的智果观音院为“褒忠衍福禅寺”,立《赐褒忠衍福寺额敕》碑,是如今杭州岳王庙的始基,历来杭人怀着敬仰之心,凭吊缅怀不绝。

杭州岳王庙秦桧跪像 图源/禹涵

临安风骨,对后来的杭州人影响深远。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的于谦,正是杭州人,17岁时便写下了傲骨铮铮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23岁的于谦登进士第,年少有为。而且于谦文武双全,“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于谦亲率二十二万大军抵御蒙古瓦剌大军,坚壁清野守卫北京,拯救了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

为断绝瓦剌拿英宗要挟的念头,于谦极力拥护郕王登上皇位,是为明代宗。局势渐稳,于谦又主动提出将英宗迎回,奉为太上皇,一片赤诚全系在社稷安危上。

于谦祠 图源/西湖博物馆总馆官网
后来明代宗病重,英宗复位,听信谗言杀了于谦,抄家时,发现他家徒四壁,虽多年身居高位,竟无一点受贿贪污。

《明史》盛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清乾隆帝南巡时,亦为于谦题写匾额“丹心抗节”以表彰。

现在的于谦墓位于杭州西湖区三台山麓,相邻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漫漫湖山,英灵来归,浩然之气长存于此。

杭人的家国情怀和不屈风骨,虽然会暂时被历史掩盖真相,但永远沉淀在杭州的老底子里,激励后人前进。


烟火杭城


山林的清幽,让我们超然物外,尽情体味千百年前古人流传的风采

但过于幽僻处未免冷清,略觉落寞,那么,不妨在最后一站,回归烟火人间,品尝现代人传承的杭州老底子


大马弄就在吴山脚下,南起太庙巷,北至城隍牌楼巷,被称作“杭州城区最后的马路菜场”,也藏着许多本地人常去的杭州老底子美食小店,边上还有个察院前巷菜场。


“弄”,便是窄巷,不同于杭州主流的宽阔明净楼房里的菜场。


大马弄 图源/杭州日报公众号
这里的很多居民,都是老杭州,世代居于此地。摊主的背后往往就是自家院子,摊子前面摆的都是新鲜、活泼。有水灵灵的本地果蔬、自制的酱鸭香肠、生猛鲜活的水产……


早上,本地的大爷大妈穿着花式睡衣,来赶早买菜,或是吃一份热乎乎的豆浆油条;无事闲暇时,他们便自带扑克牌或是麻将,挨着察院前巷的旧城墙一坐,打着牌,说着地道的杭州话,消磨日头。


这最寻常也最动人的杭州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和烟火气,便浓缩在这短短200米的小巷中,如一壶久经年月的老酒,越酿越醇香,留下的都是醉人风情。

近日初冬的清寒,也扑不灭大马弄的滚烫生活。清晨六点多,油冻儿的摊前已来了一些相熟的食客,油炸的香气与新鲜热乎驱散了寒冷。


油冻儿,又称油墩子,炸得金黄酥脆的面饼里是白萝卜丝。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天的萝卜也比往常要鲜甜一些,是杭州地道的时令美食。

闲坐店中,就着汤泡饭,吃几个油冻儿,看店外熙熙攘攘的江南寻常市井,可暂时游离于游客的身份外,恍然如土生土长于此的“皇城根人”,尽享优游岁月。


图源/摄图网
在大马弄漫步,各式杭州地道美食目不暇接,不经意间就到了中午。此时不妨来一碗片儿川落胃,它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许多老杭州也爱吃。

话说回来,杭州,一个以稻米为主食的城市,缘何片儿川这个面食会成为当地特色?

一是南宋定都于此,大批北方士族和平民南迁躲避战乱,为杭州本地人带来了吃面的饮食文化;


二是建国以来,杭州一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外客,来此务工做生意的北方人很多,也影响了杭州人的主食结构。

片儿川的浇头,由倒笃菜、笋片和瘦肉片构成。倒笃菜是其中灵魂,它的来头很有意思:

相传,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在腌制九头芥菜时,将腌菜的坛子倒过来放,如此可使腌制产生的废液自然沥出,解决了当时百姓腌菜易坏的燃眉之急。

片儿川 图源/杭州日报公众号
倒笃菜蕴含的独特江南巧思,与来自北方的面条碰撞,笋的鲜美和猪肉香令人食指大动。这一碗片儿川,吃的是杭州南来北往文化的交流融合,亦是舌尖上的老底子杭城美味

现在已近年关,大马弄的两边,挂上了一排排色泽红亮的酱鸭和酱货


这里的酱鸭,不是千篇一律的味道,不是工厂流水线冰冷出产。每一家酱货店,都在用手、用心制作,独到的酱料秘方与立冬后的悠悠时光拌在一起,造就独一无二的佳肴。



红油赤酱的酱货,配上火红的灯笼,就是十足的年味,也是杭州人魂牵梦萦的童年记忆


除了这些,还有杭州人最爱的鱼圆、春卷、蛋饺、冬腌菜、山核桃……在大马弄,总能淘到你喜欢的杭州老底子美味。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杭州的老底子,隐逸在山林之中,藏在充满市井气息的寻常巷陌,也在每一位杭州人的口头心里。


走进杭州的老底子,厚重的江南历史底蕴铺面而来,但它不令人窒息,只有充实丰盈的恬淡清欢,绕于心间不绝。


参考资料:

1.良渚博物院展陈资料
2.蒋莺,《佛教思想对杭州风景区的影响研究》
3.杜文玉,吴越国杭州佛寺考——以《咸淳临安志》为中心


邀请专业讲师同行,寻觅杭州人文底蕴

杭州多场城市活动已开启报名!


在古道上遇见杭城最美的秋色;

在北山寺院群寻踪东南佛国的旧影;

在博物馆欣赏瓷器中的片羽吉光;

在市井街巷中解读

最真实的老杭州


点击下面小程序购买👇

详情咨询客服小艺:15068806613

-END-
招聘、投稿、合作编辑|艺旅文化 小火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刻获取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近期精彩合辑,和艺旅畅游中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