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皋古建考(五)|古宅新生——石庄汤氏宅

石光泽 石庄大茶坊 2024年09月13日 06:01

相关阅读:

如皋古建考(一)|南乡第一明构——范湖洲水竹庵

如皋古建考(二)|文献足征——范湖洲水竹庵建筑群年代考

如皋古建考(三)|南园遗构——范湖洲朱尚友旧宅

如皋古建考(四)|传统建筑营造的最绝响——范湖洲朱氏民居建筑群赏析(一)

如皋南部因濒临长江,虽然石庄文献上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临江县,但历史上曾多次经历江岸崩塌,多少文物古迹或沉入江底,或随江水东去,现址最早的历史只能追溯到明早期,明末清初的汤氏老宅可以说是石庄最早的古建遗存。

机缘巧合,能够亲历古宅修复的第一现场,可谓十分幸运。因古宅尚处修复中,使得我们能够从木料的新旧看到那些是原有构建哪些是更新的构建。苏北地区早期修复古民居,最喜欢在木结构上刷上一层黑乎乎的漆,看不出木构部件的新旧,且刷上漆之后看不出原有木料,据说就曾出现修复公司以新替旧,偷卖古建木料者。刷上黑漆之后,一方面看不出木头的纹理,木头本身黑乎乎的老化包浆也是对木头的保护,而且美学价值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本地并无给梁架木构刷漆的传统。

苏北地区多梅雨,气候潮湿,木结构也需要呼吸,刷上漆之后,木头里面的水汽出不去,更容易朽烂。修复古建筑,常有一句话“修旧如旧”,从前认为是要把建筑修复到最初的面貌,比如中国最早的唐构南禅寺,70年代修缮时将明清的屋顶拆掉,做了一个唐代的屋顶,历代修缮的痕迹消失了,只能算是一个仿唐的屋顶。中国的磁器、青铜器修复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满足陈列的修复,将一堆碎瓷、铜片修复成看不出修复痕迹的完整器具;考古修复是将修复材料与原始材料能够有所区分。不管是陈列修复还是考古修复,其修复必须是可逆的,而在古建上,则是尽可能保持历史的痕迹,所以我们在现场看到,即使柱子的底部有的糟朽,并不是直接替换,而是采用费时费力的墩接方式。

关于要不要将古建筑的更新木构件涂上有色漆,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不采用涂漆做旧,那么不能完全满足古建艺术价值体现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历史认同感,涂漆做旧,则很难分清那些是原有构建哪些是更新的构建。或可在涂漆做旧时不要过分追求颜色的统一,新构建的颜色与老构建的颜色有细微的区分。

古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砖雕、木雕、石雕上,于专业学者而言,这是断代的依据,作为我们普通人,则可以从这些细节上看到古人的审美意趣。

替木(檩机)下的丁头拱和坐斗,斗雕刻成荷叶状,很是少见,但并非孤例,小红书博主“松间响遗风”曾拍摄到如皋乡间某座清早期民居,以及南通市文保单位谭宅的前檐柱与檐檩之间的也是如此处理。

(如皋乡间古宅:图片来源见水印)

(南通谭宅:图片来源见水印)

连楹雕刻:

参观完毕,前往石庄历史文化陈列馆参观,馆内有一张老照片,当时的汤氏宅尚未修复的场景。网络上也有一些之前的照片。

这些老照片也很重要,可以见证修复之前的面貌,两相对比,可以看出若无政府的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任凭风雨侵蚀,这些珍贵的古代建筑很快也就化为尘土。

汤氏老宅年份的认定,更多的是依赖于文物工作者从建筑建造方式、技术、施工技艺等方面的考证,目前只能确定起历史年代的久远性,对于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尚未有过严肃的考证。据说石庄地区还有《汤氏族谱》等文史资料留存在民间,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组织力量对其进行整理、考证,发掘整理出汤家老宅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石庄大茶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