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

陈昌智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陈昌智 华略智库CEO、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日前,华略智库CEO、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陈昌智应邀请参加智库沙龙,就上海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发表演讲。陈院长分享了自己对上海制造业的优势、定位和隐忧的思考,并提出上海应进一步引进和培育能起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整合作用的龙头企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安全高效的前提下,和其他国家在产业链、创新链,以及供应链进一步融合链动。一起来看!全文2893字,阅读约8分钟

11月25日,应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邀请,华略智库CEO、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陈昌智出席“上海产业新发展格局下新挑战、新机遇智库沙龙”,就上海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任务以及上海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交流。本文为陈院长会上发言摘要。



很荣幸与大家交流这样一个热门话题,我觉得今天的话题其实不管是现代产业体系也好,亦或是关于双循环背景下上海制造业的发展,实际上对上海来说是一个主题。如果我们真的能形成引领性的、代表性的现代产业体系,那么双循环的功能就会发挥得非常好。反过来,如果双循环的功能做好了,本身就是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持,这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我从最近调研的一些案例,来分享一些我对上海制造业的优势、定位和隐忧的思考。实际上,未来产业引领还是聚焦在信息技术这一领域,叫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好,叫数字技术也好,因为不管哪个领域的技术演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赋能。


今年8月份,我们给市经信委做过一个专项课题研究,关于美国实体清单中的高科技企业和关键核心技术分析。我们发现,在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上,大约有600家中国实体单位,其中有400多家是企业,而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有185家,也就是说美国严重制裁我们这一领域。这说明未来的产业引领还是依靠信息技术。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到深海空天,包括最近热门的未来产业集群,都和信息技术有重叠的关系。


我们发现,在长三角,各地的产业体系都高度相似、相同或重合,这也是许多人讲的产业同质化。后来我到了长三角很多地方调研才发现,原来产业同质化是个伪命题。虽然我们会发现很多地方的产业定位和布局差不多都一样,但是他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就是说看起来同质化,但大家都能发展、都能赚钱。例如上海、苏州和无锡,包括常州这个号称新能源第五的城市,都非常重视发展新能源产业,而且做的都不错。


从这个角度来讲,主流大类产业赛道足够广,每个地区都有后来居上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思考上海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时,有时候需要抛开理论和宏观因素,去分析企业群体和技术链图谱,去考虑哪些企业能够起到产业链的整合作用,或者起到产业链、供应链和技术链把控作用。


最近,受常州邀请,我与一些长三角的智库、媒体一道去参观他们的新能源产业。让我感到震撼的不是他们的新能源产业增长非常快(他们新能源企业增长70%已经算是发展相对缓慢的),而是他们的产业培育速度如此之快、效果如此之好,仅用了五六年时间就助推一些不起眼的中小企业发展成现在能起到产业链链主作用的龙头企业,比如来自洛阳的中创新航、来自河北的蜂巢,在动力电池领域能排到全国前几名。这些企业在源生地发展得一般,但是到了常州,开始拔节生长,可见这个地方的产业生态、营商环境非常好。


我在想,这些企业若是引进到上海是否也属于先进企业呢?我认为是的,毕竟短短几年时间几个领军企业能引进五六千名研发人员到常州落户,这是一个不得了的成就。


通过常州发展新能源的案例,我有一个感受,从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爆发环节来看,实际上是科技创新多点爆发的,并非一定是一线城市、大城市一家独大。对于上海来讲,如何发掘好的苗子?我的观点是抓住快艇,让快艇数年之后成为航母,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全盘考虑、综合施策、多管齐下的问题。


上海的产业格局可以说是“上天入地”,但也要了解到上海周边的城市有非常好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会给城市的能级、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引领作用,甚至可以起到“反向虹吸”的作用,也就是说大城市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也会因为小地方的产业生态足够好而迁徙过去。


上海在制造业各方面成绩优异,是产业链内的核心关键部位,但却缺少一些上述能够引领未来的企业——技术引领和集成。例如,在元宇宙、智能终端和低碳领域,我们的链主企业的识别度可能不大明显。当我们谈及智能终端,深圳的企业拥有非常高的识别度,例如华为、中兴、大疆、比亚迪、迈瑞医疗,但是上海相对较少,即使与北京相比也略显不足。虽然去年北京在制造业上相较于上海少了约有三五千亿左右的产值,但北京在生物医药和高端智能终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得非常快。


在上海之后,有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制造业多点爆发,这是一件好事,不是说非要上海“一家独大”,但我们上海如何更好地突显引领作用,如何去找到这些能代表未来的企业,还有很大努力空间。


据我了解,长三角有许多资质不错的重量级企业是来源于上海的。近些年,上海源源不断提供企业创新的源泉,并分流到长三角腹地,但上海未来是否能有数家能够整合产业链的企业还是未知数。


我最近采访一个越南的企业家,他是我高中同学,原先在台企工作,后来自己出来在越南开厂。关于这个采访的相关文章已在公众号发布:我在越南开工厂:十年见证潜力邻国的崛起,后续也相继被各大媒体转载。这位企业家提到,中国擅长的领域,东南亚不一定同等擅长,所以他们不一定能稀释中国的优势,但是美国会将中国优势项稀释到全球。


例如2018年贸易战之前,极少中国企业前往越南开厂,许多人潜意识认为去越南开厂的多为受美国贸易战影响的外资企业。但其实不然,中国有许多与产业链配套的企业已经迁往越南开厂,因为终端需要他们搬迁,或者他们需要规避贸易战及制裁。其中最典型的是苹果链,苹果要求手机组装放在越南,那你中国的配套企业必须到越南。


如此,美国对我国的依赖便减轻了,转向了东南亚市场,以及一些拉美国家例如墨西哥。我们受到的挑战不仅是高端产业可能面对制裁与回流,还有低端产业可能会向东南亚区域的外迁。因此在产业上,我们既要进行高端产业的突破,又要保证中低端产业不向东南亚区域大量流失。而且,即使越南不一定我们的对手,但是印度极有可能成为我们日后的强劲对手,产业链国际化正遭遇碎片化的风险。


刚才,有专家也提到产业链国际化的问题,我也认为这可能是最大的隐患。我们现在的供应链更多集中在中间部分,美国最近也开始就供应链的源头、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对我们的限制,也就是美国对我国关键技术和原材料限制同时进行。


在双循环和产业体系方面,我们从前得益于全球化分工,强调的更多是高效而忽略了安全问题。而现在我们需要着眼于安全再提倡高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关注上海未来如何与欧美国家及日韩更好地在产业链、创新链与供应链进一步融合链动。


毫无疑问,美国会对我们进行打压,根本目的是将我们控制在低端产业链上,但并非所有西方国家都与美国在一条线上,例如欧洲。面对这样的情况,上海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扩大新技术等创新资源汇聚渠道。美国限制我们,那欧洲是共赢的选择,日韩也是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11月份德国总理奥拉夫·舒尔茨带着庞大的企业考察团来上海就是明证。


我之前了解到近些年上海是大中华区最受科学家青睐的城市,近些年到上海的全球科学家增量明显,但是来源单一,比如华裔科学家比较多,这也是好事,但在人才多样化远差于欧美。中美巅峰之战,还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什么时候全球的科学家、顶尖人才都往中国跑,那么我们就拥有绝对的竞争优惠,现在这个绝对优势在美国那里。


因此我认为,上海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集群,关键在创业生态、创新生态、产业化生态。目前来看,上海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还并不见得是最优秀的,即使上海营商环境还处于比较优势地位,但我们依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从“锈带”到“秀带”之三 :上海杨树浦电厂项目因何荣登《财富》中国最佳设计【原创】华略智库欧洲观察员:战争阴云、大国博弈下的“德国制造”【原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长江经济带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原创】跨省域共同富裕方案发布,这个示范区怎么分好“蛋糕”
【原创】秦岭留坝:这个西部生态小城的零碳雄心值得期待【热文】追忆江泽民:敏慧好学、才华出众的好所长!【热文】新任部长重磅讲话: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热文】任泽平:否极泰来——对当前形势的几点判断
【热文】数据超乎想象: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战略决心
【热文】无锡,登上《时代》周刊!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