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厘清的几个重大问题



作者夏骥 华略智库主管合伙人、首席内容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来源:解放日报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还有若干重大问题没有厘清,而这些问题制约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因而需要特别关注。本文作者夏骥总结了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常见的5点误区并给出了针对性建议。一起来看!全文2407字,阅读约7分钟
华略原创音频上线,欢迎收听音频版
2018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转眼间,这一国家战略已经步入第五个年头,在长三角各级各地的积极推动下,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初,笔者曾经观察到,各地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普遍存在一些误区,包括“避实就虚”“喜新厌旧”“喧宾夺主”“内外有别”“求全责备”等等。此后一些地区在实践中积极进行了校正,比如苏州就提出,按照“全力推动市域统筹发展、积极参与省内区域协调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依托上海国际化平台集聚全球高端资源”四个层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率先破除“内外有别”的误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明确了四大区域战略。其中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区域重大战略之一,同时也深度参与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但是从各地五年的实践来看,还有若干重大问题没有厘清,而这些问题对于下一个五年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第一,长三角一体化不完全局限于接轨上海一体化。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上海当之无愧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因而成为苏浙皖各地重点接轨的对象。但是在实践中,有的地区把接轨上海一体化等同于长三角一体化,在顶层设计和工作推进中,只考虑了如何对接上海,对于其他地区的一体化考虑较少。


事实上,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共有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五个都市圈,《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还规划了徐州都市圈,浙江还明确了温州和金义两个都市区。相较于城市群而言,都市圈内部的联系更加紧密,更有条件率先推进一体化发展。同时,长三角除了上海还有7个万亿城市,这些城市也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带动性。


对于长三角而言,要在推进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更多关注上海、研究上海,但是不能把对接上海作为唯一方向,也要统筹考虑开展与都市圈核心城市、都市圈内部、万亿城市之间的一体化。


第二,长三角一体化不完全局限于资源承接一体化。《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边城市(镇)疏解,在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功能疏解承载地……打造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区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载地。”但是在实践中,有的地区把承接中心城市资源等同于承接功能疏解,并没有很好地形成与中心城市的功能协同,或者培育细分领域的核心功能。


事实上,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明确的具体事项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携手打造世界一流科学中心、共筑科技创新高地;携手建设新兴产业聚集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携手提升全球高端资源配置能力、打造重大开放平台,实际上就是要共同打造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全球资源配置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也明确,由打造上海单个全球城市,转为携手打造全球城市区域。


对于长三角而言,要在推进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注重承接和引育自身的核心功能,形成各有所长、深度耦合的一体化功能区域。


第三,长三角一体化不完全局限于省际毗邻一体化。省际毗邻区域是推进一体化发展的最佳载体,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地六县以及金山—平湖、嘉昆太、浦口—南谯、顶山—汊河、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域,都探索出一批有效的经验做法。但是在实践中,有的地区认为自己并不处于省际毗邻地区,无法开展全方位一体化。


事实上,推进区域一体化有多种形式,从空间来看,只要是不破行政隶属、打破任何一层行政边界的做法,都是一体化的实践;从领域来看,只要是能够通过政府之手引导,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做法,也是一体化的实践。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目前仅实现浙江全省与上海,以及江苏苏州的吴江、相城,安徽的马鞍山与上海科技创新券的通用通兑,还没有形成长三角完善的科技服务大市场。


对于长三角而言,要在推进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在省内、市内一体化领域,以及产业、科技、多式联运等领域,开展更多的生动实践。


第四,长三角一体化不完全局限于打造区内大循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是在实践中,有的地区更多关注区内大循环,较多考虑如何促进各自存量资源的流动,但是对于如何借势、借力扩大更大范围的开放,共同强化与京津冀、大湾区、成渝等重点战略区域的有机衔接,共同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更多的“增量”,还有待深化。


比如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长三角的一些合作区域本身碳汇、排污权有限,可以考虑抱团合作,在国内其他地区甚至海外购买碳汇、排污权,建设虚拟电厂、补充绿证绿电;又比如在算力调度方面,长三角特别是几大都市圈的算力资源比较紧张,可以考虑结合“东数西算”长三角枢纽和两个数据中心集群,联合建立服务长三角的“东数西备”“东数西训”“东视西渲”等算力资源市场化交易平台。


对于长三角而言,要在推进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更多考虑“引进来”“走出去”。


最后,长三角一体化要注重内部区域之间有机衔接。必须认识到,长三角是一个很大的区域,三省一市总面积达到35.86万平方公里,和德国相当;总人口达到2.2亿人,和巴西相当。


在长三角内部还有都市圈、城市、功能区等不同层级区域,比如上海大都市圈就包括9个城市,以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山—平湖产城融合发展区、嘉昆太协同创新圈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部分区域。从实际操作中来讲,有必要通过更小尺度的区域一体化,逐步实现整个长三角的一体化,但是也要注重不同层级区域之间的有机衔接,防止在一体化进程中人为造成新的壁垒。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
【原创】90后精英致新人:如何拥有突破职场天花板的力量【原创】在党政机关,政研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原创】四海升平:平湖融沪之路上的四句诗歌【原创】全国“小巨人”新格局已定,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怎么干?
【原创】不一样的赋能成长:我们的新员工培训欢迎围观【热文】淄博赴合肥“取经”:原来产业升级之路可以这样走
【热文】这一次,苏州反超深沪
【热文】不出海,就出局
【热文】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倾囊相授,如何把公文写成美文?【热文】在鄂尔多斯,发现中国不会被卡脖子的一大产业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