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09-03

目录 2024年第6期 总第537期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3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比较:共识、差异与实施进路

胡小勇   朱敏捷   陈孝然等

12  “人G共生”范式:生成式人工智能视域下的教育转型图景

张广录   刘晓峰

23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愿景

朱   龙   李何婷   孔祥钰

30  人工智能助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李彦敏   叶俐君   孙   君

教育管理决策与治理创新

39  循证教育视域下技术之于教育的潜力与条件

——基于《2023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的分析

刘思来   魏永芳

54  大数据赋能数字教育监测评估:理念、模式与路径

牟智佳   冯西雅   苏福根等

62  数字化视域下省级招考服务平台整合路径及运维机制研究

吕   鸣

73  以数据驱动提升教育考试数字化水平

徐   峰   洪   伟   万   昆

学生学习与发展

82  数字化与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变与不变

——基于高校大学生社群类应用使用情况的分析

张艳虹   纪晨毓

92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学生科学素养影响机制研究

王晶莹   杜   蕾   荣振山等

102 数字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困境及应对

蒋富强   闫超阳

课程教学与教材教法

112 教育元宇宙支持下的深度学习路径研究

王永平   魏海燕

120 新课标下初中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共识与问题

——基于10个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例的分析

张   莉










摘要 2024年第6期 总第537期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比较:

共识、差异与实施进路

胡小勇   朱敏捷   陈孝然   邝俭贤

摘 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近年来备受瞩目,其强大的生成能力为教育领域注入新的活力。然而,我国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仍处于空白状态,这无疑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带来了不小挑战。为弥补这一政策空白,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国际上已发布的具有代表性的三项政策,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教学研究、学习辅导和教育管理六个核心维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挖掘三项政策的共识、差异,以期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推动其在教育领域的纵深发展和广度辐射,并提出五条实施进路:一是重塑教育蓝图,法规保障消除潜在隐患;二是强化监管体系,法律监管防范潜在风险;三是聚焦育人目标,不断提高教师数字胜任力;四是提升学生数字素养,落实人本主义理念;五是适配场景与对象,创新应用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内容分析法;数字素养;监管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4)06-0003-09


“人G共生”范式:

生成式人工智能视域下的教育转型图景

张广录   刘晓峰

摘 要: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生产与生活方式,引领社会走向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人工智能,其创新发展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持续嵌入教育业务流程,推动教育教学领域的变革,深刻改变教育理念、教育空间、教学方式、教育管理模式等,创造新的教育场景和教育生态。以生成学习理论为视角,从动机、学习过程、生成过程和创造过程四个维度阐释人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厘清“人G共生”范式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包括针对性知识生成、差异化教学、量身定制的思维能力培养范式、多模态数据建构认知空间;构想生成式人工智能引领建构教育新生态的四大应用场景,即建构教育与技术的伙伴关系、助力跨学科学习、服务教育公平、智能迭代;总结提炼平等、协作、共享三大“人G共生”的关键原则,从而以一种更为开放、协作、创新的人类与AI关系范式,以及智能化的共生对象共同创生丰富、多元和智能的教育新生态。

关键词: 生成学习理论;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人G共生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4)06-0012-11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

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愿景

朱   龙   李何婷   孔祥钰

摘 要: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赋能作用不容忽视。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育资源供给、学生学习、教师发展、教育评价、教育治理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从技术应用的视角出发,围绕高质量公平、高质量环境、高质量教学、高质量育人四个维度提出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5G推动“三个课堂”落地,促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实融生的学习环境,创设沉浸式学习体验;人工智能教学助手创新教学模式,推进人机协同教学;智能评测工具替代教师,助力个性化学习落地;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推动精准化的教与学。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愿景:一是立德树人,培养面向智能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优质均衡,推动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成为现实;三是教师发展,智能教育素养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四是伦理规范。“以人为本”推进教育人工智能应用。

关键词: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虚拟现实;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4)06-0023-07


人工智能助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李彦敏   叶俐君   孙   君

摘 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ChatGPT的出现,引起教育领域诸多学者的热切关注,其教育应用价值以及实践路径成为热门话题。教育部分批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分析已有成效,发现存在问题,寻找破解之策,为人工智能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探索新路径,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新方式。人工智能对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价值:从发展特征看,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亟待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入;从耦合关系看,人工智能赋予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新的内涵;从政策导向看,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势在必行。然而,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仍面临现实困境,包括立足于乡村学校智能环境建设及智能素养提升的外部困境,以及立足于乡村教师关于智能技术的知、情、意、行的内部困境。基于此,围绕环境层、技术层、应用层、保障层,提出实践路径:一是优化乡村学校的智能环境建设,为乡村教师提供实践场域;二是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使用安全,为乡村教师提供有力保障;三是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为乡村教师提供内生力量;四是完善乡村智能体系,为乡村教师提供专业指导。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乡村教师;乡村振兴;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4)06-0030-09

教育管理决策与治理创新

循证教育视域下技术之于教育的潜力与条件

——基于《2023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的分析

刘思来   魏永芳

摘 要: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技术的出现,技术能否变革教育以及如何才能变革教育再次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议题。系统探讨数字技术应对教育挑战的无限潜力与实现条件,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首先,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从技术应对教育公平、质量、效率三大挑战的潜力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促进公平方面,技术增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了内容创编与共享;改善质量方面,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辅助干预,优化内容呈现和增强互动;提升效率方面,技术提高了学习评估和监管治理效率。其次,结合报告分析实现以上潜力所需条件:公平获取和持续使用方面,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改善公平获取技术的机会,加强技术的有效性、持续性证据的收集等条件;有效监管和隐私保护方面,包括制定教育中应用技术的监管政策、完善技术应用中的隐私保护和安全的法律等条件;技术融于教育实践方面,包括制定数字素养标准以发展教师数字能力、利用技术优势开展基于技术的教师培训等条件。最后,以循证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公平观、质量观、效率观三个维度提出技术之于教育行动的启示:坚持循证教育优化设施建设和资源的配置,完善教育技术的监管机制以营造良性生境,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并推动业务再造释放效能。

关键词: 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数字技术;循证教育;数字素养;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4)06-0039-15

大数据赋能数字教育监测评估:

理念、模式与路径

牟智佳   冯西雅   苏福根   刘珊珊

摘 要: 数字教育监测评估是推进和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环节,大数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深入呈现数字教育状态的要素特征和结构关系,为实现多维化和细粒度的教育监测评估提供了技术保障。数字教育监测评估经历了从教学绩效测量、数据驱动评价到认证模式创新、增值效益提升的理念进阶,形成以主体发展需求、动态生成数据、智能融合分析、增进管理效益为支撑的多元价值取向。数字教育监测评估是以场景化数据为支点,以课堂大数据、在线大数据、双线混融大数据为应用情境,通过物理感知、数字感知、情境感知开展教学现象监测、人机交互监测与活动事件监测。在评估方式上,数字教育评估演化为基于集中式数理统计的终结性教育评估、基于伴随式数据挖掘的过程性教育评估和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预测性教育评估。大数据驱动教育监测评估的实践路径包括建立数据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全链路数据监测、开展差异化发展评测、创新数据治理模式、构建反馈决策机制,以更好地促进教育评价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大数据;数字教育;教育监测评估;评估模式;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4)06-0054-08


数字化视域下省级招考服务平台

整合路径及运维机制研究

吕   鸣

摘 要: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考试机构面临着各项业务齐头并进、公众需求复杂多元的新局面,对省级招考服务平台业务生态建设、运行效率、运维安全、智能运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招考服务平台在服务理念、技术人员、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都遭遇发展困境。因此,整合省级招考服务平台以及面向各级用户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底座”实现数据的汇聚与共享,以及与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显得尤为重要。从当前招考服务平台的现状和挑战出发,通过对业务流程和现有平台的情况梳理,深入调研各方需求寻找痛点,从数据来源、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三个方面,提出数据共享、业务互联、兼容多级、个性供给的微服务模式构建思路,从理论和实践视角探讨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招考服务平台高效整合的实施路径,以及新模式下的运维机制优化策略,为教育考试的数字化转型落地提供理论和操作指导。

关键词: 数字化;教育信息化;考试招生服务;微服务;整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34;TP3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4)06-0062-11


以数据驱动提升教育考试数字化水平

徐  峰   洪  伟   万  昆

摘 要: 随着教育考试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考试规模的扩大,教育考试数据已成为教育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巨大价值和信息对提升教育考试数字化水平、教育精准决策具有显著意义。当前,教育考试数据应用中主要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应用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不强、安全防护不精细等现实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教育考试数字化发展进程。为解决这些问题,从采数据、汇数据、治数据、用数据、数据服务、数据安全六个方面入手,提出以数据驱动提升教育考试数字化水平的相关路径:牢固树立数据驱动思维,通过拓宽数据采集通道、加强数据整合汇聚、推进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数据应用水平、增强数据服务能力、筑牢数据安全之基等,系统性地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考试数字化体系。

关键词: 教育考试数据;考试评价;信息基础设施;数据治理;数据安全

中图分类号: G405;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4)06-0073-09

学生学习与发展

数字化与社会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变与不变

——基于高校大学生社群类应用使用情况的分析

张艳虹   纪晨毓

摘 要: 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如何才能在数字化中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实践的重点。找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数字化与社会化的耦合点,要以数字化为基础、以社会化为重点,保持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内驱力。数字化无时不在影响学生社会化的进程。社群类应用是高校学生社交互动的数字化场域。基于对上海高校学生使用社群类应用的调研,了解社群类应用在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使用与影响,具体包括使用类型、使用功能、使用行为、使用偏好等。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二元Logit回归分析,呈现数字空间中学生社交关系的营建、维系、流动的过程,印证数字化对学生社会关系构建的调整和数字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态的影响。数字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个性化开展和针对性提升创设平台,“数字思政”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能,“数字空间”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辐射拓能。通过数字化,更精准地把握育人对象,巩固认同关系,增强个体与社会联结的韧性,重塑数字化社会育人生态,以数字化助推社会化。

关键词: 数字化;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4)06-0082-10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学生科学素养

影响机制研究

王晶莹   杜   蕾   荣振山   田雪葳

摘 要: 科学素养的影响机制对教育策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及社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传统的经典教育统计学方法难以全面揭示这一复杂过程。为突破这一局限,采用先进的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对包含53个国家共计113,314个有效样本的PISA2015数据库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分析。在特征选择后,识别出十项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具有积极影响的因素和一项消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关键因素;家庭教育投入与科学素养水平之间存在最强关联性;学习品质、高阶思维能力及科学本质理解在科学素养发展中起到核心推动作用;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影响学生科学学业表现上呈双刃剑效应。基于以上发现,建议教育领域顺应智能时代趋势,利用机器学习进行数据挖掘,推动计算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结构以促进科学素养教育公平;并革新学生培养策略,以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科学教育;科学素养;PISA2015;模糊神经网络;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4)06-0092-10


数字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困境及应对

蒋富强   闫超阳

摘 要: 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是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强国建设的现实之需,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对全面提升公民数字素养、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数字素养不仅包含大学生认知、收集和获取数字信息的能力,而且包括数据分析、交流、沟通和评价的能力,在解决数字问题中保障数字安全的能力。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面临“数字信息茧房”遮蔽大学生对数字素养的科学认知、“数字意识形态风险”消解大学生数字素养的道德规范、“数字鸿沟”造成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泛娱乐化等现实问题。因此,高校要牢固树立数字化思维,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数字素养培育融合发展;建立健全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着力推进数字信息与数字素养培育协同发展;强化数字信息安全管理,加快推进数字治理与数字素养培育良性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数字空间;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4)06-0102-10






课程教学与教材教法

教育元宇宙支持下的深度学习路径研究

王永平   魏海燕

摘 要: 现阶段,深度学习存在情境相对孤立和简化、学习者间缺乏交流沟通、学习资源片面化、学习方式固定化、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教育元宇宙具有的多元融合技术、独有特征,可以为改变深度学习现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并为深度学习开辟新兴发展道路。教育元宇宙支持下的深度学习聚焦新时代教育理念、强化教育政策变革、推动信息科技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鉴于此,依托多重底层技术建构由境脉系统与资源系统组成,具有沉浸式、全方位、多元化、开放性、创造性、探究性的深度学习场域。在此基础上,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多元智能化评价反馈系统支持下,为实现学习者的自我反思与创新,构建包含体验、发现问题(任务)、分析对话、实践(验证)、迁移五种类型的多模态个性化学习方式。学习者在此过程中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把握高阶思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核心素养、主动进行自我反思,最终成为推动新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教育元宇宙;深度学习;学习模式;个性化学习;虚拟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4)06-0112-08

新课标下初中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共识与问题

——基于10个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例的分析

张   莉

摘 要: 人工智能教育是时代发展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选取10个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教育优质课例为样本,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和内容分析法,基于“新课标”视角,从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实现路径、技术载体四个维度进行剖析,进一步揭示初中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的共性问题:缺乏跨学科视角;人与技术互动的深度有待挖掘;人工智能教学环境有待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初中人工智能教育提质增效的思考与启示:首先,审思初中人工智能教育的本质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智能时代的人才;其次,全面提升教师人工智能信息素养,构建“人工智能+X”跨学科课程体系,探寻灵活多样的人工智能教育形式;最后,进一步挖掘和建设人工智能教育资源,重点突出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性强、兼具跨学科思维和思考力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 信息科技新课标;信息科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教育;课例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4)06-0120-09






往期目录|超链接版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年第5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年第4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年第3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年第2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年第1期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教育信息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